• 中小企业:如何挺起创新之脊梁 日期:2010-06-23

      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 “细胞”企业,中小企业的生存发展一直备受关注。5月中旬,国务院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进一步拓宽民间投资的领域和范围,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基础设施领域、金融服务等领域,这对于民营企业的发展将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在国家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当下,如何让中小企业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使其走好创新之路,完成历史嬗变,将是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创新,是中小企业生存的根本。需要创新的,不仅仅是工艺和技术,还有发展理念和管理方式。只有这样,中小企业才能完成历史嬗变,才能迎来真正的发展春天。中小企业走过怎样不平凡的创新之路?在新时期,如何挺起中小企业创新之脊梁?带着这些问题,记者不久前采访了云南、江西、广西、陕西等地的中小企业。

      从“夹缝”中生存到“春意盎然”

      提供75%以上的就业岗位,实现的营业收入相当于各类企业营业收入的60%左右,纳税占全部工业企业税收总额的50%左右,这一串串数字显示了中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一直以来,中小企业发展空间甚为局限。

      “生产规模小,抵御风险能力弱等问题让中小企业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面临着生存困境。”首都经贸大学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黎煦介绍说,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中小企业曾经仅是大企业的补充力量。“这样的观念,让中小企业无论是在社会发展机会上,抑或是资源配置上都处于相对劣势。”黎煦说。

      在 “夹缝”中生存,就必须直面困难和挑战。 “中小企业要活下去,就必须走创新之路,从而实现节约成本、提高效能,获得生存的一席之地。”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梅兴保说。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进步,国家扶持中小企业的力度逐步加大。拓宽融资渠道,放宽市场准入,加大监管服务,中小企业的外部环境已经显著改善。 “近些年,国家逐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尤其是去年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可以说,中小企业已经迎来了发展的春天,在春天里,中小企业唯有坚持创新才能焕发活力。”梅兴保说。

      “像我们这样的企业,没有创新就意味着消亡。”这是记者在云南省楚雄州江南制丝公司听到最多的一句话。江南制丝是一家典型的劳动密集型民营企业,拥有83名员工。 “我们公司主要生产丝绸面料的织造原料白厂丝,产品销往国内外,现在市场竞争很激烈,我们的理念是创自己的品牌,拥有自己的核心技术,做行业的领导者。”江南制丝公司副经理梅建平向记者介绍说。为了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江南制丝加大技术创新力度,更多地开发新技术、新工艺,降低原材料的消耗量,提高产能。 “我们创新经营思路,根据楚雄州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战略,大力开发桑蚕业,从控制原料源头上下功夫。”如今的江南制丝已经成为 “楚雄州农业产业化经营优秀龙头企业”,迎来了自己的发展春天。

      从“边缘”角色到技术创新 “生力军”

      “中小企业一直是最具活力和生命力的经济群体,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调整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最为关键的是,在中国技术创新的过程中,中小企业一直扮演着生力军的角色。”上海市工商联副主席傅新华这样解读创新之于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80%以上的新产品开发、60%左右的发明专利,都是由中小企业实现的。 “中小企业一直是最具创新精神的,随着发展环境的逐步改善,中小企业对就业的贡献率加大,在技术创新中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首都经贸大学劳动关系学院副教授黄琦介绍说。在新材料、电子信息等高新技术领域和现代物流、创意设计等新兴服务行业里,中小企业一直焕发着创新的勃勃生机。

      从仅为大企业补充的 “边缘”角色到技术创新中的生力军,中小企业一路走来,创新一直是支撑其前行的力量所在。

      记者在江西杭萧钢构公司感受到了创新的力量。作为经营钢结构的设计、制作、安装及其他配套工程的公司,创新可以说是其生存的根本。 “我们要创新的不仅是技术和工艺,还需要积极创新服务理念和管理模式,只有这样才能赢得市场的认可。”杭萧钢构副总工程师祝雄向记者介绍说。在不断创新专业生产设备、生产线的同时,他们改进了管理方法和服务理念,努力追求经营机制的灵活性和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这让企业赢得了发展的主动权。目前,杭萧钢构已成为江西规模最大的钢构公司,市场网络覆盖江西、福建、湖南等多地区。

      创新之后,收获的是成长的喜悦。 “我国已经有一批中小企业依靠技术创新迅速成长为大型企业,特别是江浙一带的中小企业,活力十足,产品不仅销往国内各省市,还越出国门,占领国外市场,这将是中国技术创新的坚强力量。”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大学校长孙珩超说。在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历史时期,一定要为中小企业的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特别是应该加大对中小企业创新的支持力度,让中小企业真正挺起创新的脊梁。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webmaster
    [责任编辑:]
  •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