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影响全球经济 中国推动“新基建”
今后,机器会夺走我们的工作吗? 来源:fun88网  作者:张锦然 日期:2020-04-10
[导读]该书关注人工智能背景下新技术对人的工作岗位的影响。对于机器换人这一当前最热门的议题,作者十分具有智慧地提出了对未来工作变化的预测,哪些岗位将首先遭到替代,而人类又将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并对技术与人的关系进行反思,对于未来就业政策制定提供清醒地建议。

  中国抗击新冠病毒经过卓绝奋战,经济社会发展受到明显影响,刚要取得胜利转折,其他很多国家反倒有扩散的危险,也或许由此多米诺骨牌效应,美股遭遇黑色星期一,全球经济被低迷的阴影笼罩。当然另一个信息也似乎证明中国经济对这场病毒的“免疫力”超过全球其他国家——以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基建”概念的提出,为中国经济发展继续注入新的动力与活力。

  中国的不凡表现在令人感到振奋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让我们想到另外一个问题:人们已经感受到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并与之密切相关的就业形势带来明显影响,而“新基建”所涉及的诸多领域都与数字化、自动化有关,那么很多传统产业、工种势必面临转型甚至被淘汰的危机。

  这也正是美国华盛顿新兴技术政策中心主席奈杰尔·卡梅伦先生《机器会夺走你的工作吗》一书探讨的问题。本书关注人工智能背景下新技术对人的工作岗位的影响,对于机器换人这一当前最热门的议题,十分具有智慧地提出了对未来工作变化的预测,哪些岗位将首先遭到替代,而人类又将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的挑战,并对技术与人的关系进行反思,对于未来就业政策制定提供清醒地建议。“在这场以技术驱动的革命中,底线问题是,这一次我们会是等待重新被雇的农场工人——还是我们会成为那些马。”这是作者的发问。 

《机器会夺走你的工作吗》

(美) 奈杰尔·卡梅伦 著;魏倩,王丽陶 译

中国工人出版社2020年1月版

  从人类智慧来看,作为灵长类的高级动物,人类智慧及其潜能是无法想象的,所以很显然,我们希望也必然成为工人而非马。从需求上来看,未来需求中两极分化的占比越来越大,同质化需求所带来重复性工作必然需要更多的生产力马,这一部分显然是人工智能可解决的。同时,个性化需求所渴望的差异化能力则需要更大的发挥创造力,这一部分则不可能完全由机器解决。因为机器毕竟是机器,只能依靠旧有经验去预测,却无法感知和洞彻前所未有的外界状态。

  作者的“如果你打算从事一项能够竞争过机器的工作并将其作为事业,那么一个显在的选择就是聚焦在使用人的心智”,也说明了这一点。同时,这里的“竞争”不够准确,人类与机器,可以看作是拴在一根绳上的蚂蚱。如何避免东奔西走是作者表达的一大担忧。机器,潜在的对社会、经济甚至政治都会产生影响。事实上,身边也有若干实例说明这种担忧。

  我目前进修所在的美国德州,于2019年也宣布取消红灯摄像头,成为继加州等全美第11个立此法律的州。2020年2月21日,YOLO之父Joseph Redmon宣布推出CV界,坦言无法忽略工作在军事应用和个人隐私带来的风险。我们永远不会再看到YOLO v4问世了,惋惜之余对学术界也是一种警醒。AI在技术领域之外的影响已经越来越被感受。技术是中立的,to be or not to be。相信在未来会有更多类似的讨论和聚焦,与技术发展并肩前行。

  人类社会的进步是历史趋势,是任何人和事都无法阻挡的。“智能化”是否意味着社会进步呢?这是讨论人工智能的一个前序问题。相信人们普遍认为答案是肯定的,智能化是时代浪潮中必然存在的浪花。

  正如作者所说,“聚焦未来可能发生的波折并有所准备”,是本书的结论,也是对全社会的呼吁。认可它,使用它,同时保有审慎的态度,无论对个体还是群体来说,这都不失为一种淡然处之的风度。这里引用老祖宗的话来看待——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也如当前应对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所共勉的——风雨同舟,未来可期。

  (本文作者张锦然,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硕士毕业,从事全国规模电信平台产品研发工作十余年,申请多项技术专利。目前于美国北德州大学电子工程专业留学,从事无人机通信、网络方面课题研究。)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杨海波
[责任编辑:]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