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城县菌种场的生产车间里,工人们在菌棒生产线上忙碌着。金黄色的木屑经过淋水、搅拌、装袋、吸贴、灭菌、接种等工序,“变身”菌棒,走下生产线,走进标准化养菌棚。 本报记者赵文摄
▲图为麻江县观景湖社区美容师技能培训班现场。
▶水城县沙岭村公路旁共有319个菌类大棚,解决了近千人的就近就业问题。图为傍晚6时,员工前往管理室打卡,准备下班。本报记者赵文摄
◀赫章县白果镇月亮洞村的陈志平老人在剥自家种的蒜。陈志平剥好蒜后,除了自己留一部分外,其余的准备利用赶集换点钱。本报记者赵文摄
◀晴隆县光照镇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占地面积68亩,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运行,覆盖孟寨村520余名村民,其中固定用工20人,长年临时用工2000人次。图为对虾养殖基地里,贫困人员伍光英在向虾塘里撒饵料。本报记者赵文摄
▲阿妹戚托彝族风情小镇是晴隆县最大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在小镇旁的三宝产业园里,目前已经引入包括制鞋、服饰、摩托车制造等行业的劳动密集型企业,提供1500余个就业岗位。图为搬迁人员在车间为农用车组装电子线路。本报记者赵文摄
(本版未署名图片均由贵州省人社厅提供)
▲水城县沙岭村菌类大棚的工人将采摘好的蘑菇搬上货车。本报记者赵文摄
▲赫章县白果镇月亮洞村,村民新旧住房对比。过去,贫困户住在危旧房中,饮水无保障。如今,贫困户实现收入达标,粮食、饮水不愁,教育、医疗、住房有保障。 本报记者赵文摄
本报记者 赵泽众
行走在贵州大地的一周里,感触最深的,是贫困劳动力找到工作、有事可做的喜悦,以及全省脱贫攻坚连战连胜、再战再捷、不获全胜绝不收兵的决心。
就业稳,则人心安。突如其来的疫情阻挡不了贵州人民走出大山、外出就业的决心。从铜仁到奉化、从镇远到杭州,一辆辆务工专车、一架架务工专机,承载的是贫困人员务工增收的企盼,凝结着各地fun88体育门组织劳务输出的汗水。今年以来,贵州省内多地劳务输出人数不降反增,复工复产信心足,为就业实现增收提供了充足保障。
有就业岗位,才稳得住收入,才有致富的机会。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易地扶贫搬迁户、边缘户劳动力的充分就业,是贵州省推进就业扶贫的重中之重。从极贫乡镇三宝乡搬迁出来的罗高松,受了大半辈子的苦,终于获得了“新生”:在阿妹戚托小镇,他不仅有新房住,还能就近就地工作。小镇内,2000平方米的商铺虚位以待;不远处的三宝产业园里,各种类型的工作岗位等待着他挑选……
易地搬迁,改变了贫困人员的生活状况;一场场就近开展的技能培训,则改变了他们的精神面貌。藤编、种养殖、植物栽培……技能培训从日常生活着手,以小见大,不断激发贫困人员学本事、挣票子的“内生动力”。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一批又一批新时代的脱贫“追梦人”,正在路上。
为保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贵州举全省之力,围绕12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拓宽就业岗位,带动群众就业。村子里,谋产业、促发展的故事正在不断上演,一家家中药材基地、林下经济养殖基地、扶贫车间,不仅增强了本地产业的“造血”功能,还带动了产业链的发展,为贫困人员就近就地增收提供了更有力的保障。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立足脱贫攻坚已取得的成果,贵州省将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产业兴旺为重点,以稳岗、拓岗为抓手,让贫困劳动力端稳就业的“饭碗”,鼓起钱袋子,脱贫有奔头。
读完这篇文章后,您心情如何? |